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师党员杨祖荣的六十春秋

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同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18浏览次数:336

杨祖荣: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化工原理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化工单元过程的研究工作。现任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化工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国家首批精品课程“化工原理”首席教授。1988~2002年历任全国高校化工原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校化工类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85—1986年,应邀赴美国Oregon大学化学工程系进行传热方面的合作研究。编写及编译的著作有: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化工原理》两本、北京市精品教材《化工原理实验》及《流体输送》、《汽车零件清洗工艺》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并负责和参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所领导的实验室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7项,与他人合作申报专利2项。曾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化工大学优秀党员、优秀教研室主任、先进个人等称号。

 

泰戈尔有句名言“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茵的。”这句话是老师最好的写照。老师就像绿叶一样低调而伟大,不辞劳苦,不慕名利,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甘愿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却不求回报。

在北京化工大学便有这样一位老师:六十年坚持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培育桃李三千,为学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便是杨祖荣教授。

杨祖荣教授1961年从大连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毕业,毕业便分配到北京化工学院,即如今的北京化工大学,从登上讲台那一刻起,杨教授便将自己献给了学校。六十载坚守,六十载奋斗,杨教授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了无私而伟大的一生。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己得先有真才实学。”因为这个想法,杨教授多年来坚持认真搞科研,不断进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1970-1972年,杨教授在大庆参与了国内第一个独立设计、制造、生产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通过此段经历,杨教授不仅学习了多种技术,而且学习了大庆人以两论为指导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并将此种作风贯彻了一生。1985年,应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工系主任邀请,杨教授赴美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研究和学习,这为他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8年之后,因令人信服的教学及科研实力,杨教授历任了全国高校化工原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化工类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光辉的履历背后,是求精求新态度下多年的积淀,是以不懈奋斗守护心中责任的坚持。这是一名教师的坚持,更是一名党员的坚守。

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杨教授渐渐发现老一套的教学办法不完全适用于当代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运用知识,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杨教授研究出“三基、两论、一结合”的新型教学理念。三基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论指老师授课要以方法论和实践论为指导,一结合指教学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之后,又提出了“三层次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改革。一番改革过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而灵活了,杨教授却不居功自傲,始终是那样的谦逊而低调。

以身许国的奋斗更精彩,以心许生的人生更高贵。六十年如一日站在教学第一线,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学术能力,更是无私奉献的胸怀。

六十载岁月匆匆走过,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艰苦与清贫,与如今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大明亮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宁静美丽的校园……这体现出祖国综合实力的巨大进步,更体现出一代代“杨教授”的奋斗拼搏。正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才换来了祖国的飞速发展,换来我们这代人的岁月静好。辛苦了大半生,杨教授的脚步始终不曾停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杨教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组织编写了国家级“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等。

恰逢新校区建设之际,杨教授带领团队,对化工原理实验室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更新,先后设计开发了21种具有计算机测控技术的新型化工原理实验装置,同时还为国内科学院、研究院等提供多种中试研究设备。这些装置不但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哲人说:“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很多人劝杨教授可以享清福了,但他不愿意。每当走进学校登上讲台,杨教授便忘记了所有苦和累。他始终认为,与青年教师一起工作,与青年学生一起学习,是一名教师、一名共产党员最重要的使命。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这是杨教授身上最令人敬佩的品质,也是老一辈教师党员身上共同的品质。

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杨教授摒弃了喧嚣,坚守本心,以一己之力培养出大量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科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祖国的前行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正因为有杨教授这样的人,风雨兼程,脚踏实地,不曾动摇,祖国如今才能以巨龙腾飞之势冲向世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杨教授的一生无愧于教师之名,无愧于党员之名。他用自身行动,为时代发展矗立起了精神丰碑,为社会进步夯实了价值地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是党员——杨祖荣。

    撰稿:郭晓璇| 供稿:化学工程学院|视频来源:化学工程学院 化媒工作室| 责编:刘佳欢


搜索
您想要找的